中企联陈玉涛:区域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依赖内外“合力”,产业链诊断是方法论
发布日期:2024-12-20 04:49 点击次数:99
(原标题:中企联陈玉涛:区域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依赖内外“合力”,产业链诊断是方法论)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合肥报道
11月26日,以“链接世界,共创未来”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,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发展成为各方关注重点。
日前,在2024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暨安徽省100强企业论坛期间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、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(合肥)研究院院长陈玉涛。
陈玉涛表示,各地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,要有全局性和系统性,一方面,要对产业链全貌有一个诊断,包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、安全性、可靠性、稳定性和韧性这5个方面的判定,找到长板弱项,有针对性地因产施策、因企施策。
另一方面,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理解并不是一个城市、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把产业链做全,而是一种战略性的统筹。
陈玉涛表示,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的诊断,摸清楚真实情况,再有的放矢培育本土企业,创造内生性增长,同时以长板的优势开展短板弱项的招商引资、招商引智,创造新的增量,从而建设完整的产业生态,形成集群效应、育木成林。
“此次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(合肥)研究院的成立,就是立足于搭建起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平台,起到的作用就是从外部寻找增量,把区域产业链短板补上,主要通过招商引资、招商引智方式;同时从内部寻求内生性增长,通过精准施策把本地企业培育起来,把当地产业链整体生态建构起来。”陈玉涛说。
陈玉涛认为,要构建本地的生态,让本地已形成的产业生态与周边产业集群形成合力,例如把合肥的优势与长三角其他的两省一市形成合力,长三角的产业链优势与京津冀、大湾区、成渝形成合力。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问题,提出有针对性的低成本的完整解决方案。
陈玉涛表示,产业链的治理平台实际上是方法论的输出。不管是传统产业,还是低空经济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最终要从技术研发落到应用场景,因此首先要对整个产业进行摸排,不是从单一的点去了解,而是要有全局性系统性,基于产业全要素,从整体上去了解,最后才能得出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、强链补链有效的举措,形成区域产业链发展的科学规划。